人物名片

張鐵崗 1946 年出生于許昌,中國工程院院士,河南理工大學教授,煤炭行業瓦斯地質與瓦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。
長期扎根煤礦企業一線,致力于煤礦工程、科研與安全技術工作,其著作《礦井瓦斯綜合治理技術》被生產、教學、設計、 科研等部門廣泛采用;解決了煤礦生產與安全領域的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,取得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;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 項, 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 10 余項。

“永遠前進”——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河南理工大學教授張鐵崗的辦公室,墻上遒勁的四字題詞赫然入目。這是 20 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送給他的勉勵。
確如這四字所言,與煤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鐵崗,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。從貧苦農家到大學殿堂,從一線礦工到國之棟梁,張鐵崗堅守在煤礦安全和能源產業領域,用錚錚鐵骨撐起了礦山的脊梁。
“我是從礦井里走出來的科研人員,扎根這片煤海,我心里踏實?!睆堣F崗如是說。
少年意氣壯虹霓
2024 年 12 月中旬, 作為煤炭行業瓦斯地質與瓦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,張鐵崗在我校參加了科研平臺 2024 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。
那天他見到很多老朋友,有聊不完的話,還收到學校一件特別的禮物,找回了“年輕的自己”。
“你們看看,這是一張我大學入學時的照片,我自己都沒有。 ”2024 年 12 月 26 日,張鐵崗指著辦公桌上的一張黑白照片笑著說。
照片上的少年,身穿中山裝,臉龐瘦削、棱角分明,眼神堅定地望向前方。 那時的他只有 18 歲。
時光倏然,走過一個甲子,如今皺紋已爬滿了張鐵崗的臉龐,但那雙眼睛依然明亮。
1962 年,家境貧寒的張鐵崗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焦作礦業學院(現為河南理工大學)采煤系。 畢業后,被分配到當時的平頂山礦務局四礦。
張鐵崗望著老照片,思緒回到了從前。 “大學生到礦上,也是先下井,跟工人們一起挖煤。 ”采煤工、支架工、鎦子工、掘進工、放炮員……千米深井下的活兒,他干了個遍,很快就和礦工們打成一片。
話不多能吃苦、人踏實又肯干,張鐵崗和工人們一樣在礦井里升降往返、埋頭苦干。 不一樣的是,他遇事愛動腦筋,一邊干一邊觀察、琢磨,發現不少問題,也提出很多新想法。
“放炮一拉完,稍候進采面,刨去探頭煤,找到鍋底矸,鐵梁及時掛,頂板背完善……”直到現在,張鐵崗還能脫口而出當年為采煤工編寫的“五字經”。 這些順口溜朗朗上口,礦工人人會背,成了當時最通俗易懂的“安全生產守則”。
很快,張鐵崗這塊埋在煤堆里的“金子”逐漸散發出光芒。 他提出“由外延變內涵”的礦井技術改進方案,引進第一臺綜合機械化采煤裝備,創建在全國推廣的“粉煤灰滅火法”,指揮改造四座現代化礦井、使平煤集團擁有了自行設計及建設的現代化礦井……在一線摸爬滾打、百煉成鋼,這位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從技術員、工程師、礦長,一路成長為平煤集團總工程師,從礦井深處走到了更加關鍵的崗位。
“是實踐讓我成長,做技術人員、解決工程問題,就一定要到基層去、到現場去。 ”張鐵崗感慨道,那段外人看來異常艱苦的歲月,卻是他最寶貴而難舍的經歷。
深埋地下的礦井是他的實驗室,所有礦工是他最親密的戰友,張鐵崗朝著煤炭產業和安全生產的科技高峰,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行。
鍥而不舍金石鏤
“我大喊一聲‘跑’,大伙兒剛跑出 100 多米,就聽‘砰’的一聲,幾十萬立方米的瓦斯和上千噸的煤一下子拋了出來,最近的離我只有 6 米。 ”講起曾親身經歷的煤礦事故,張鐵崗提高聲音、情緒激動。
幾十年來,他不止一次距離死神如此之近。 然而,面對親友勸說改行, 他的回答總是:“我學的就是采煤,就是要操心多挖煤、挖好煤,我們不干讓誰干。 ”
人如其名,張鐵崗像個“鐵人”一般不懼危險、不畏生死。 但是,每當看到礦工因事故受傷或離去,他都忍不住揪心難過。
煤炭產業一頭連著國家安全和國家命脈,一頭牽著千萬個家庭的幸福, 確保安全生產是副千斤重擔。張鐵崗毅然把擔子扛在肩上,暗下決心,一定要降伏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瓦斯“猛虎”。
1996 年,張鐵崗任首席科學家,領銜“九五”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《礦井瓦斯綜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術的研究》, 組織來自全國科研院所、 煤炭院校的100 多名專家共同向瓦斯災害發起挑戰。
通過翻閱大量資料、深入一線測量,張鐵崗發現,很多瓦斯爆炸都發生在采煤工作面上隅角這個特定三角地帶。 為什么瓦斯容易聚集在這里? 有什么規律可循嗎? 這些問題時刻縈繞在他的腦海里,他連吃飯、睡覺都在想。
一個冬夜, 張鐵崗剛進家門就接到緊急電話,有礦井瓦斯超限。 他二話沒說立即趕到礦上。
頂著凜冽的寒風,他和技術員一起,下到地下采煤面進行觀測。 一小時、兩小時……餓了啃塊饅頭,渴了喝口涼水。 “我們足足干了十幾個小時,終于測算出60%的瓦斯來自上隅角, 而且找到了其涌出量的分布情況,以及各種影響因素。 ”張鐵崗說。
藏匿于煤層中的這頭“猛虎”,終于被“揪住”了尾巴。 如何“馴服”它,成了接下來的難題。
在礦井中使用電動風機,容易產生火花導致瓦斯爆炸。 能不能用一種不帶電的風機把瓦斯抽出來?
有想法就去干。 利用“高壓水射流風機”“無火花風機”等,張鐵崗解決了“火花”問題,成功治理了礦井上隅角的瓦斯。 打開這個突破口,就像推開了一扇門,他逐漸摸索出一整套方法,將瓦斯“猛虎”治理得服服帖帖。
在這個項目實施過程中,張鐵崗和專家團隊對瓦斯預測、分級、防治、裝備等進行了全面研究,4 個子專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、6 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、12 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,使我國防治礦井瓦斯技術實現了系統化、規范化,瓦斯綜合治理整體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。 這些技術裝備在全國 40 多個高瓦斯突出礦井推廣應用。
后來,他又盯上瓦斯抽放這一關鍵環節,將單一抽放變為綜合抽放,使平煤集團瓦斯超限次數從 1996年的 8700 次降至 2003 年的 118 次。 礦工下井不再擔驚受怕,家人也少了很多擔憂。
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,再苦再難也要干成,大家眼中的張鐵崗執拗、有韌勁,認準的事就要堅持到底。
該項目先后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。 2003 年,張鐵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,成為第一位從煤炭企業走出來的院士。
驥老猶存萬里心
前不久,在學校校史館內,張鐵崗和師生們一起重溫“新中國第一張煤層瓦斯地質圖”背后的故事:“這張圖涵蓋 2000 余個礦井、125 個礦區、25 個省區, 能精準定位那些‘易怒’的高瓦斯礦井,也見證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降服瓦斯‘猛虎’的艱辛歷程。 ”
這張圖上的很多礦井,張鐵崗都很熟悉,那里留下了他奮戰的身影。
有一次, 近 60 歲的張鐵崗臨危受命處理陜西陳家山煤礦瓦斯爆炸事故,凌晨趕到現場時,當地 69 名救護隊員已經準備下井搜救。 當時瓦斯爆炸后井下高溫點多,瓦斯涌出量正不斷上升,他仔細分析研判后,測算出還會繼續發生爆炸,可能就在一個小時后。頂住巨大壓力,張鐵崗果斷下令:所有救援立即停止,跟指揮部說,所有人不準下井,任何人下井必須經他親自批準。
果然,一個小時后,礦井又連續發生兩次大爆炸,但再無一人傷亡,挽救了眾多鮮活的生命。 很多人不禁驚訝地說,張院士像是能“看見”瓦斯一樣,預測得太準了。 其實,那雙能看見“瓦斯”的雙眼背后,是無數次的井下實踐,是過硬的技術和膽識。
“這張照片就是當時在現場拍的。 ”張鐵崗起身翻出一張照片,照片上,他頭戴黃色安全帽,身穿藍色工作服,脖子上圍著白毛巾,臉上沾了不少煤灰。 看起來跟煤礦工人并無二致的他,卻是整場事故救援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這樣的搶險救援, 他在全國各地參與指揮了 40余次,成功營救出 800 多人。 每一次救援,對張鐵崗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積累,他據此改寫了我國瓦斯防突細則和規范,促成了很多新措施的出臺,筑起了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。
張鐵崗和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煤炭一樣,質樸無華卻蘊含無限能量。
當選院士后, 他把更多時間投入到人才培養上,母校河南理工大學成了他最重要的陣地。 建設平臺、發展學科、指導學生,工作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當當,古稀老人干勁兒不輸年輕人。
“張老師思維敏捷、思想深刻,帶著我們不斷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,是我們的主心骨、領頭人。 ”我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魏建平說。
“老師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研究的關鍵所在,最常跟我們說的是‘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’。 ”我校教師焦華喆說。
在張鐵崗的帶領下,我校獲批建設河南省瓦斯地質與瓦斯治理重點實驗室—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,先后建成“煤炭安全生產與清潔高效利用”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、全國首個“煤礦瓦斯災害防治”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。
能源產業不斷向前發展, 張鐵崗也一直沒閑著。綠色開采、瓦斯利用、煤制油、煤炭產業發展……他的科研工作一直“在路上”。
但工作再忙,他還是會抽空寫寫字、拉拉二胡,最擅長的曲目是《賽馬》。
“噔噔噔噔……”興致高漲的張鐵崗微閉雙目、手作拉弦狀,哼唱了起來。 耳邊仿佛響起萬馬奔騰般的激越琴聲,亦如張鐵崗的人生,一直向前,永不退縮。
科學家寄語
在實踐中長才干
實踐出真知。作為工程師、技術人員,搞科研都要深入工作一線、深入現場,只有多實踐,才能多增長才干,才能真正了解行業需求,才能真正解決行業問題。
“攻城不怕堅,攻書莫畏難??茖W有險阻,苦戰能過關?!蹦贻p人吃點苦不要緊,要多到基層去鍛煉,踏踏實實做事,掌握真才實學,培養創新思維。如今,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,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,要緊緊抓住機遇,克服眼高手低,戒除浮躁,聚焦國家需求、行業需求,堅持理論聯系實際,靠創新打開新思路、實現新突破,推動我國能源行業不斷向前發展。